鲜有人问的问题:我们的孩子在学习吗?
原文:Rarely is the Question Asked: Is Our Children Learning?—Asterisk
作者:Lauren Gilbert
全球在校学生人数创历史新高,但这些学生在学校是否真的学到了更多知识——甚至这是否是教育的真正目标——都还是个未知数。
过去半个世纪,儿童的境遇显著改善。如今出生的孩子很可能比他们的先辈更长寿、更健康,也有更多机会去上学,不同于前几代人,仅仅上学一两年就不得不去卖体力维生。1960 年,发展中国家成年人的平均受教育年限仅为 1.6 年,但到 2000 年已经增至 5.4 年。即便是在当今世界最贫困的国家,新生儿也有望接受近 9 年的学校教育。
与往往不识字的祖辈不同,现在的孩子将有机会学习读写。过去在贫困偏远地区获取外界信息几乎不可能,而现在的孩子可以使用互联网,更好地融入全球经济。上一代人背井离乡,努力寻找工作机会,而如今的许多年轻人将有机会在互联网世界中追求更大的发展。
这项成就值得全人类自豪。尽管仍有不足——6000 万适龄儿童无法接受小学教育——但总体而言,普及教育的目标已基本实现。短短半个世纪,世界从只有少数特权阶层能接受教育,发展到[几乎人人都有机会接受教育](https://www.cambridgeassessment.org.uk/our-research/data-bytes/progress-towards-universal-primary-education/#:~:text=The goal of achieving universal,increased to 90% in 2015.)。
那么,问题何在?
这个看似美好的故事实际上比表面更为复杂。虽然入学人数增加了,但我们不确定学生的学习质量是否增加。一些证据甚至表明情况可能相反——尽管上学的时间更长,但学生实际学到的知识却可能更少。尽管过去几十年在教育领域投入巨大,但当我们深入分析数据时,发现关于教育影响的有力证据仅止步于此。我们缺乏有力的数据来证明增加学校教育能带来关键的人生成果——比如提高收入。那么,发展中国家的学校究竟发生了什么?我们能否就教育的预期成果达成共识?
发展中国家学校的现状
那么,发展中国家学校的现状如何?
毫无疑问,更多的儿童正在上学。就在 1991 年,撒哈拉以南非洲地区仅有一半的小学适龄儿童在校就读;到 2009 年,这一比例上升到 75%。此后,这个数字持续攀升——即使在世界上一些最贫困的国家,也有 80-90% 的儿童开始接受学校教育。失学儿童的数量和完全没有受过教育的人数正在显著下降。
为了普及教育,政府和家长都付出了巨大努力。以撒哈拉以南非洲为例,政府在教育上的支出占国内生产总值的比例从 2000 年的 2.6% 上升到 2017 年的 3.8% 峰值(尽管此后有所下降)。相比之下,高收入国家在教育上的支出约为 5%——而这些国家在卫生和其他领域面临着更为严峻的资源分配挑战。[1]家长们同样不惜牺牲,为给孩子创造更好的未来而倾其所有。乌干达人平均将超过 10% 的收入用于支付子女上学的费用。在利比里亚,约 60% 的人将支付学费视为最大的经济负担,而在赞比亚,这一比例为一半。
然而,遗憾的是,这些牺牲换来的教育质量往往令人失望。发展中国家学校和发达国家学校的差距不仅仅是资金的差距,其问题更为根本和复杂。
比如说,学校最起码要确保教师在校授课,这是最低衡量标准。而在印度农村地区,每天都有近四分之一的教师根本不来上班。即便是教师到校,也经常不在教学。世界银行的一份报告显示,肯尼亚的教师即使到校,也有 42% 的时间不在教室。
学生的出勤情况同样令人忧心。在肯尼亚,平均每天有十分之一的学生逃学;在印度,这一比例高达三分之一;而在莫桑比克,更是超过了一半。更令人担忧的是,这些数字很可能比这更糟;因为学生和家长声称的出勤率[2]往往高于突击检查时的实际情况。
那么,当师生都到校时,孩子们总该好好学习了吧?然而事实并非如此简单……
低收入国家的教室面临着比发达国家更多的资源限制:班级规模更大,几乎没有空调(学生不得不在 40 度的高温下坚持学习)[3],教科书往往需要多人合用且内容过时。一些学生上学的唯一动力是能够获得免费餐食 —— 而在那些没有校餐计划的国家,饥饿仍然是阻碍学生上学的重要因素。诚然,这些问题并非穷国独有,但在那些每个学生年度教育支出仅为 50 美元的地方,这些困境被大大加剧了。
即便我们不考虑这些限制因素,发展中国家的学校困在课程收效低微和教学方法僵化的泥沼。国家制定的课程几乎不根据学生的实际水平进行调整,而且很少有学生能够达到「年级水平」,但教师仍被要求假设学生已达标的方式进行教学。教学内容主要依赖于死记硬背。教师没有培养学生的批判性思维,反而有效地训练了学生复述教师期望听到的内容的能力。更为严重的是,课堂的授课语言往往学生自己都不会说。
家长们都希望自己的孩子学习英语。[4] 这很合理;在大多数国家,最好的工作机会都留给了英语使用者。然而,用孩子和他们的老师都不熟悉的语言进行教学并不会带来更好的学习效果——甚至不能让学生真正掌握英语。反而,这种做法导致学生既不能学好英语,也无法掌握自己的母语。
以卢旺达为例,英语是各个年级的官方教学语言。然而,只有 38% 的教师能够熟练使用英语,这导致卢旺达的学校教学沦为一场荒诞剧。不精通英语的教师试图用英语教授同样不懂英语的孩子,还要使用英文教科书。[5]
令人不安但并不意外的是,在这些条件下,学生几乎无法掌握继续接受教育所需的基本技能。在低收入国家,高达 70-[80%](https://www.worldbank.org/en/topic/education/brief/what-is-learning-poverty#:~:text=Using a measure developed jointly,as high as 80 percent.) 的小学生无法阅读一个简单的故事。超过半数的儿童到了 10 岁时仍然不具备阅读能力。在对 51 个发展中国家的调查中发现,约有一半的女性在结束学业时依然无法理解「父母爱他们的孩子」这样的简单句。某些国家的情况更为严峻:在马拉维,75% 的二年级学生甚至无法辨认出「母亲」的母语词汇,而在尼日利亚或塞拉利昂,能够理解「务农是辛苦的工作」这类句子的年轻女性比例不到 10%。
教育质量低下的问题不仅仅体现在阅读教学上,而是涉及整个教学体系。以印度农村地区为例,高达 70% 的三年级学生不会减法,[70% 的五年级学生](https://img.asercentre.org/docs/ASER 2018/Release Material/aser2018nationalfindings.pdf)甚至不会除法。在中低收入国家,平均只有 18% 的三年级学生掌握基本的数学技能。理想情况下,学校教育应该培养出能够经营小生意或改进农业技术的成年人。然而,当学生连基本算术都无法掌握时,这实在是奢望。
有人可能认为这只是暂时的现象。毕竟,学校系统从服务不到一半的人口,到努力让所有适龄儿童入学,同时还要保持教育质量,这确实挑战巨大。然而,问题似乎不仅没有好转,反而在持续恶化[6]。发展中国家的教育质量正在随时间下降,这种趋势在过去几十年尤为明显。令人担忧的是,尽管五年级学生的入学机会增加了,但在绝大多数发展中国家,他们识字的水平反而下降了——平均降幅高达 8.5%。
那么,父母和学生投入收入的 10% 到底换来了什么?坦白说,这个问题难以给出明确的答案。学生在学校可能确实学到了一些东西,但我们却很难找到系统性的数据来证实这一点。不过,上学总比不上学强,对吧?
学校教育能否足以带来工资回报?
然而,大多数父母并非纯粹出于求知的目的而关心孩子的学习。在他们看来,学费是一项投资。在对尼泊尔、孟加拉国、赞比亚和乌干达的父母进行的调查中,对教育的收益这一问题,各国普遍认为:上学能带来更好的工作机会。在这些国家中,如果教育的最终目标是提高工资水平,我们目前还无法确定学习更多的学业技能就是实现这一目标的关键。
大多数研究表明,学历更高的学生终身收入更高,但现有证据还不足以证明这些收益直接源于学习本身。一种可能的解释是,这些在校多年的学生,本就更有可能在劳动力市场上表现出色。换言之,并非学校教育使他们获得了更高的工资,而是那些喜欢上学的学生也往往更擅长工作。这涉及到统计学上的抽样偏差——继续上学的学生和辍学的学生在本质上存在重要差异,正是这些差异导致了工资的差距,而不是上学经历本身。
这种观点至少在某种程度上是成立的。有些学生的父母受过教育或收入高于平均水平,那么他们就比别人更有可能继续接受教育。这些优势也与终身收入相关,因此,接受教育的时间长短最终会与终身收入呈现相关性。
当经济学家试图控制所有可能观察到的变量时,他们发现接受更多教育确实似乎会带来更高的收入。根据目前最可靠的横截面数据估计,(在发展中国家)多接受一年的教育可以使终身收入提高约 9%。
然而,衡量证据质量的最高标准并非控制更多变量,而是随机对照试验——最好是进行多次这样的试验。在撒哈拉以南非洲地区,有限的随机对照试验结果显示,接受更多学校教育几乎不会带来工资增长(尽管对健康有显著益处)。现有证据甚至支持这样一种可能性:父母牺牲 10% 的收入投资于教育,却可能得不到任何工资回报。
学校教育的意义何在?
即便在发达国家,人们对教育目的的看法也存在分歧。学校教育真的仅仅是为了获得经济回报吗?也许是——但也可能是为了培养学生成为全面发展的人。或许教育是探索真理的过程,是获取世界知识的途径。但如果是这样,那么我们应该学习什么知识,又是为了什么目的呢?也许学校应该注重培养学生的品格和抗压能力,或者应该侧重于教授「实用技能」。
然而,发展中国家的政策制定者往往认为学校教育的主要目的并非上述任何一项。他们更倾向于让学校培养尽责的公民,而非专注于经济回报或个人发展。
在一项离散选择实验中,研究人员要求教育部门的官员[7]在基础识字能力、中学毕业率和培养尽责公民这三个目标中做出取舍。结果显示,受访者对培养尽责公民的重视程度比提高识字率高出 50%。[8]这一发现揭示了一个耐人寻味的现实:对许多政策制定者而言,教育的首要目标并非传授知识,而是培养民族主义情怀。
这种优先次序可能听起来有些匪夷所思,但事实上,在 20 世纪初,当欧洲和拉丁美洲国家将教育系统从服务小范围精英扩大到更广泛人群时,他们也曾有过类似的优先考虑。当时,教育的目标并非培养科学家或企业家,而是培养一支可靠的劳动大军,以支持国家发展。
1899 年,美国教育专员 William T. Harri 明确表达了这一观点。他希望美国的学校要「宛如机器」,其目标是教导学生「遵守秩序,安守本分,不妨碍他人」。在那个年代,人们在培养「尽责公民」时,更加强调「尽责」这一方面。
发展中国家的学校正在努力实现类似的目标。学生们学会了死记硬背、服从命令、不提问,但他们并没有真正掌握阅读和写作技能。然而,提高识字率本来就不是这些学校的首要目标——发展中国家正在重复发达国家曾经走过的老路。就像发达国家曾经做的那样,他们也将尝试「教导普通民众服从、尊重法律、[以及]热爱秩序。」[9]
诚然,这并非官僚在教育领域的唯一目标;几乎没有人认为学校应该完全沦为国家宣传的工具。同一项研究表明,政策制定者的第二大优先事项是确保学生完成中学教育。在这方面,他们也取得了进展。[10]如前所述,扩大教育机会是过去半个世纪以来教育领域最大的成就。
然而,在他们的第三大优先事项——提高识字能力方面,发展中国家的学校仍然面临挑战。考虑到全球公立学校系统普遍面临的预算限制,这种情况也许并不令人意外,识字能力已经成为一个「锦上添花」的目标,而非必需品。
毕竟,三个目标中完成了两个已经算不错;不难理解为什么持有这些优先事项的官僚会认为学校的情况相当理想。孩子们在上学,遵守规矩,「免费和公平的教育」[11]这一目标已经实现,官僚们便可以转而关注其他问题。
然而,关心教育成果的并非只有各国官僚和家长。国际捐助者在教育领域扮演着重要角色,与官僚相比,他们更加关注学习成效,而非公民身份的培养。
我们可以再次理解他们的观点。在发达国家,人们普遍认为上学的目的是学习学术技能。这些在学术界被称为「认知技能」的能力,是决定一个人成年后收入的主要因素。学得越多,收入就越高。即使教育程度相同,如果你掌握的知识更多,你的收入很可能会(显著地)更高。富裕国家的就业市场确实高度重视认知技能。
如果学校是人们获得这些技能的主要场所,那么学校的目的就应该是尽可能多地传授认知技能。学习才是学校教育的核心——不是灌输思想,不是单纯的出勤,而是真正的学习。
在这方面,我们至少有一些好消息:我们大概已经知道发展中国家可以采取哪些措施来改善其糟糕的学习水平。
显然,首先得根据孩子们的实际水平进行教学。在发展中国家的课堂上,普遍采用标准化的教学大纲——所有二年级学生学习相同的内容,所有三年级学生学习相同的内容,以此类推。然而,发展中国家课堂内的学习水平差异很大,一个班级中存在跨越多个年级水平的知识差异是很常见的。对于仍在努力理解简单句子的学生来说,给他们一本章节书帮助不大;对于还在学习加法的学生来说,要求他们做除法也不恰当。大多数情况下,学生们只会把他们不理解的内容当作耳边风。
相较于按照学生的官方年级水平进行教学,针对学生实际掌握的知识进行教学要有效得多。这种方法在印度的大规模实践中已经证明了其成功。研究显示,学生在为期 10 天的「因材施教」(Teaching at the Right Level,简称 TaRL)学习营中获得的知识,相当于他们在传统学校中 4 年的学习量。尽管在整个学校系统中推行 TaRL 较为困难,但一些政府在小范围试点中取得了成功。例如,当博茨瓦纳在学校试行这种方法时,能够进行加减运算的学生比例增加了 7 倍。他们计划到 2025 年在全国所有小学推广 TaRL 教学方法。
然而,实施 TaRL 并非易事。它需要对课堂进行彻底的重组。不再是传统的同龄学生组成的三年级班级,而可能是年龄差异很大的孩子一起学习,这样的课堂管理会很具挑战性。如果这种方法不切实际,那么改进课程也是一个较为简单且有效的选择。为发展中国家的教师提供发达国家教师习以为常的资源——如预先准备好的教案、考试和作业——可以提高教学质量和学生的学习效果。
当然,这并不像听起来那么简单,因为这些教学资源必须适应当地的实际情况。但是,如果做得好,这些资源不仅能减轻教师的负担,还能带来更好的学习成果。
学习是否足以带来工资回报?
官僚希望学生成为优秀公民,国际捐助者关注学生的学习成果,而学生家长则只是希望孩子们能过上更好的生活。然而,即便学校教育确实能帮助孩子们增加收入——这一点本身就存在很大争议——我们也不清楚学习在其中究竟发挥了多大作用。国际捐助者可能完全关注了错误的评估指标。
工资的增长可能主要源于认知技能的提升,因此,提高学习水平也会带来工资的增长。然而,关于学习能带来高回报的大部分证据——以及由此强调学习是增加收入的有效途径的观点——主要来自发达国家。在美国,一个数学能力高于平均水平一个标准差的人,终生收入将会高出 28%。但是,肯尼亚农村地区的数学天才面临的就业市场,与纽约市的数学天才所面对的情况大相径庭。在纽约的数学能力的高回报率不一定适用于加里萨县这样的地方。
工资的增长可能主要受到所谓的非认知技能,即「软技能」的驱动。这些技能可能包括自我激励(比如按时完成作业)、诚信品质(如考试不作弊),以及人际交往能力。在发达国家,这些非认知技能的重要性可能甚至超过认知技能——而且它们带来的回报正在不断上升。
如果非认知技能比认知技能更为重要,那么发展中国家的学校教育质量就会显得好得多。毕竟,学生的出勤率已经提高了,而仅仅是坚持到校上课可能就足以培养这些非认知技能。
对许多学生来说,入学是他们首次与国家体制接触,对某些学生而言,这甚至是他们首次与家庭以外的人有实质性互动。即便学生在学校没有学到太多读写技能,他们很可能正在学习如何与他人和谐相处、如何分享、如何遵从指示,以及如何与权威人士互动。捐助者青睐的学习干预措施并不特别注重这些技能,因此,如果非认知技能才是真正重要的,这些干预措施可能不会对其他方面的结果产生显著影响。
最有可能的是,认知和非认知技能对一个人的终身收入都至少有一定程度的影响。毅力和创新能力可能很有价值,但阅读和写作能力同样重要。在发展中国家,这两类技能各自的重要性如何?这个问题目前还不明确,因为没有将两者分开的随机对照试验。我们缺乏可靠的因果证据来说明在中低收入国家,在学校学习更多是否会影响一个人日后的工资水平。[12]
我们可以尝试基于发达国家的数据进行推测,但这并不是一个理想的方法;乌干达的就业市场与瑞典的截然不同。我们也可以尝试使用横截面数据来探讨这个问题,[13]但这种方法同样存在缺陷。在研究认知技能的回报时,很难控制非认知技能的影响,反之亦然。
因此,实际上,我们并不清楚在发展中国家接受教育能带来什么。我们不知道如果你坚持完成高中学业,你的收入可能会增加多少。我们甚至不知道你是否会赚到任何更多的钱。即使你通过接受更多教育确实赚到了更多钱,我们也不真正了解其中的原因。可能你的家庭人脉带来了财富,或者可能是因为你学会了读写,又或者可能是因为你学会了管理自己的时间并与他人合作。
这些观点看似都有道理,但我们无法确定哪一个是正确的——或许它们都有道理。除非我们明白成功的真正含义,否则我们就无法判断自己是否在成功的道路上。
-
2020 年,乌干达政府在医疗卫生方面的人均支出仅为 $5.75。与之形成鲜明对比的是,美国政府在同一领域的人均支出高达 $6,643,是乌干达的 1150 多倍。
-
在发达国家,教师的平均缺勤率仅约 5%。更重要的是,即便有教师因故无法授课,学校也通常会安排专门的代课教师填补空缺,确保课堂教学不受影响。
-
华氏 104 度(约 40 摄氏度)
-
在非洲以法语为主要语言的国家,应将上述情况中的英语替换为法语来理解。
-
Glewwe 曾试图评估向肯尼亚农村学校提供教科书的效果。然而,这项研究的结果令人失望。问题的根源在于,肯尼亚的教科书几乎全部采用英语编写,而对大多数学生而言,英语是他们学习的第三种语言。结果显而易见:小学生们难以从这些用他们不熟悉的语言编写的教科书中获得实质性帮助。
-
即便考虑到教育机会的选拔性(即并非所有人都能接受同等水平的教育),这一现象依然存在。如需深入了解,请参阅这份关于发展中国家教育质量长期下降的报告,特别是其中的第 6 节。
-
主要来自撒哈拉以南非洲国家——研究样本包括冈比亚、利比里亚、马拉维、塞拉利昂、坦桑尼亚、乌干达、贝宁、布基纳法索、刚果民主共和国、马达加斯加、马里、卢旺达、多哥、加纳、肯尼亚、尼日利亚、赞比亚、喀麦隆、科摩罗、刚果、科特迪瓦、纳米比亚、南非和加蓬。
-
尽管他们在初始评估时也大大高估了具有识字能力的公民数量。
-
这句话出自 1833 年的法国教育部长 François Guizot 之口。当时,法国君主制正面临民众起义的挑战,政府试图通过初等教育系统来抑制叛乱。
-
虽然撒哈拉以南非洲在教育方面的进展速度仍落后于世界其他大部分地区。
-
全球发展中心最近启动了一个试点项目,旨在跟进教育随机对照试验(RCT)的结果,以了解这些试验是否对劳动力市场产生影响,但该项目仍处于初期阶段。
-
例如,这篇论文中采用的方法。
Lauren Gilbert 是开放慈善基金会(Open Philanthropy)的研究员。她的主要工作是在全球健康和发展领域探索新的资助方向,致力于发掘能够产生重大积极影响的项目。